006版 文化

再遇现代人书屋

榆林日报 | 2023年09月25日

  秋高气爽的正午,与好友小聚后握别,脑海中突然就冒出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啊,走过灿烂春天,经历炎炎夏日,迎来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秋季,我提前结束了近40年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陪伴家人、访亲会友,从容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似乎也进入了云淡风轻之季,悲秋的寂寞萧索无关与我,秋天或许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呢,秋日胜春朝!回首往事,万千思绪,于是信步穿越文化路向富康路西行。

  行进中被路旁商铺上的一句广告语激愣住了——“这里不仅有爱慕,还有诗和远方”,什么样的老板想出这样有诗意有文化的商业广告?

  仿佛心弦被拨动,再往前走两步,“现代人书屋”的牌匾映入眼帘。赫然看到题字人竟为路遥,咏秋的思绪瞬间被疑问和往事冲没。

  现代人书屋,熟悉的名字、久远的记忆,离开家乡二十多年间,每每探亲流连回味在大街二街上,路过钟楼时都会想起现代人书屋!这是那个30多年前的现代人书屋吗?书屋的主人还是原来的吗?

  好奇心驱使,我折返进了爱慕店,因为书屋与此店同门。

  进店后,迫不及待地询问店员,现代人书屋是原来大街上的那个吗?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有点兴奋的我接着就问,老板可是姓付?是,真的是啊!

  店员热心地介绍:爱慕店和现代人书屋为同一个老板,书店是免费开放的,并招呼我随意翻阅。我继续询问,老板会来店里吗?“他每天都会来,一会儿可能就要来。”热情的店员说着拿出电话就打了出去,接通后告知老板,来了个客人,自称是多年未联系的熟人,对方吩咐店员,他一会儿就到,请客人等一等,让店员招待一下。

  30多年前,偶遇在钟楼下新华书店南摆摊、尚无书屋的付京华,那时的京华不善言辞甚至有些羞涩,看得出他勤劳肯干坚毅执着,介绍、推荐图书时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令人信服。许是好书吸引或是有稳定工作的优越感,我会时常去书摊照顾一下他的生意,驻足浏览有喜欢的就买下,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有好书来他会打电话告诉我,有时预订的书到了还会亲自送到我单位。

  再后来,京华有了店,还在钟楼下,在新华书店对面,店名“现代人书屋”挺时髦挺前卫,店联“室雅无需大充盈爱心万种,良书不在多阅尽人间春色”,店面不大被书架和各类书籍塞得满满当当,每日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荣生意兴隆之盛景!

  可以这样说,现代人书屋曾是我最喜欢流连和驻足的地方,是我的一处精神家园,书屋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认识了一个个别样的世界,更承载了一个少女无数的憧憬和向往。

  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当年京华骑着自行车给我送书的情景,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他打在门房的电话,告诉我又来了新书好书……几十年过去了,书屋经历了什么?他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我,他还认识吗?

  此时的记忆,又出现了一位身材精瘦、笃定淡然的中年汉子,蹲坐在大街的马路牙子上边,面前堆放着各种书籍、纸箱、大白茶缸,不吆喝不叫卖,安然守摊的模样,书屋在钟楼的西南有店后,他仍旧是那样,稳稳地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地待人买书,他是京华的父亲,一直身体力行地支持和帮助儿子创业,很是敬佩。

  开店后,京华更忙碌了,去了经常见不着他的面儿,付叔依旧话不多,也不表露出热情,但安然的样子令人放松,可以很舒服地在店里随意翻阅。

  去店多了,自然与京华的家人们也就熟了,京华的母亲是个和善的人,圆圆的脸自带喜气,说话直率笑声爽朗,很有亲和力。许是在书店里浸润的时间长了,间或会蹦出一些新名词或比较前卫的观念,令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我猜想,她肯定是个开明乐观的好妈妈。

  叔叔阿姨现在应该也老了吧,近况怎么样?还好吧?这些随即在京华推荐的他大哥庆华写的《记忆》中阅知,叔叔阿姨均已离世,黯然了好一阵儿,他们艰难困苦抚育培养四子一女,七十挂零就离去,真是让人遗憾。

  设想他们若能健在,晚年的日子该是多么的安逸舒适,定会尽享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忽然间就想起了我的父亲,心痛瞬间涌来,好痛好痛,不禁泪眼模糊了视线,正好京华出去办事儿,没有看到我的窘样。

  写这段文字时是在火车上,再次想起了已经去世的父亲,泪水肆意流淌。子欲养而亲不在,愿天堂里的老人们安息!幸而老母亲在尚有来处,提前退休明智之举,孝敬娘亲只争朝夕。

  多年前的人和事不断地涌现在脑海中,想想当年略有些简陋甚至陈旧的书店,但人流不断红火热闹,看看如今宽敞明亮但只我一人漫步其中的书屋,物是人非,当下物欲横流世态浮华,时日追求一夜暴富人心浮躁,况各种媒体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有多少人还能再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阅读思考?

  想当年,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各种思潮涌入,经济活跃,资讯不发达没有互联网,打开眼界了解世界的途径,大都通过各种书籍,人们如饥似渴地在书中汲取着各种养分,应当说,那几年也是书店最火爆最风光的朝阳时代,提前预订、等待、拿到书的喜悦,那种简单的幸福感,如今的人是无法体验到的。

  记得现代人书屋售书伊始,成交后就会盖一枚圆圆的刻着现代人书屋的小章子,特别有意思,我理解一是说明购书的来源,二是说明与书店的买卖关系已成立,除了正常盖章,我总会要求在书的侧面多盖一到两枚的印章,这大概就是我少女时独一无二的“小确幸”吧!

  今日之免费开放的书屋,书架只有靠墙的一长排,陈列出来的书籍不是很多,比较突出的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作品的单行本、成套书、作品集,以及围绕路遥组织召开的研讨、文献文集,《平凡的世界》《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研究》《永远的路遥》……都很珍贵,透露出店主对路遥不一般的情感,当然他俩的关系有路遥书题店名为证,不多赘言;被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曾参与起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的《大公报》记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榆林人张季鸾先生的传记、文集,以及《张季鸾集》《张季鸾与〈大公报〉》《张季鸾与民国社会》;还有研究陕北方言的名人王建领,他出的好几本书都陈列其中,我因工作关系,有幸听过他履新后第一次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虽说上任时间不长,但他对档案工作的理解和阐述让人兴奋、令人自豪,王局长的脱稿演讲,我是全程聆听聚精会神细细品味,他的水平、文采、口才真是好得没法说,借此随想送出对王建领先生的敬意;书架上还有与陕北服饰、饮食、习俗等有关的书籍,县志、各系统的志、与陕北相邻的如鄂尔多斯的地方志,《陕北古代边塞诗词》《陕北秧歌》《清涧道情》《文化绥德》《米脂风物》《横山中学校史》……隐约感觉到店主似乎在彰显一种本土符号、陕北情结;书架前的一张巨大书桌,摆放了几套价值不菲的线装书,我猜想,这张书桌除了阅读一定接待了不少的文化人吧?

  离开家乡20多年,联络多为亲情,多年未曾谋面的店主究竟是经历了什么?

  店主通过免费的书屋想要什么?他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

  就在我充满好奇的思索中,店门忽然一阵喧哗,听话音,应该是店主来了,抬眼望去,一位结结实实的光头中年“小伙儿”风风火火地闯入书店,迟疑的口气,你是徐?

  我就知道他认出了我。他认得我,依然是熟人,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曾经的腼腆青涩已完全褪去,周身透着沉稳自信坚毅,在与店员进门时简短的交流中散发开来,不由得我又一次发问,20多年,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短暂的寒暄后,我们一如老友重逢,随意地聊着,许是见到了创业起步时的熟人、亦或见证人,京华也有些激动,告诉我现代人书屋从鼎盛到关店又重新开店的过程,表达着“爱慕是生计,书屋是情怀……”其间一直说向我汇报,令我汗颜,我何德何能,只不过在他事业起步时凑巧遇见了,无形中见证了最初的艰难和成长。书店生意以小而大、以大而广,最大时楼上楼下二百多平方米,文人褒扬享誉塞上,声名远播蒸蒸日上!

  但因种种缘故,书屋生意要维持不容易,单纯靠售书生存尚且困难何谈发展,于是迫于生计,他代理了爱慕品牌,其间,书屋被迫关店,令“多少读者叹而惜之、多少文化人嗟而念之。”(引自垄耘之《记忆——现代人书屋》)。

  京华这个人能少年起家创办书屋,除了辛勤的付出,情商智商应该都在线,否则书屋也不可能做到那么好,成为塞上古城一景观。

  爱慕专做内衣,也是个有故事的品牌,京华代理经营后,经过怎样的风风雨雨我不清楚,但肯定是做得比较好,成功了,也坚持做下来了,据说业绩斐然。

  京华是个念旧的人,有了经济实力后,没有飘没有张更没有嘚瑟,又拾起旧业,张罗的将现代人书屋重新开了起来且免费开放,我觉得不单是情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有担当的文化人责任,他对我讲:一座城市,一定要有文化的积累、积淀、传承,传承有序,薪火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故事可讲,这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这种责任和担当亦表达了他对家乡对故土挚爱的赤子之心吧。

  京华很郑重地向妻子介绍了我,不是我有多重要,应该是过往的创业在他的心中所占的位置很重要。

  他的妻子很开朗,也很聪慧,打理爱慕的生意,没有耽误正常工作,听说最近又加盟某教育开辟新的领域,还在不断的充电提升,令人敬佩,闲聊中发现我们还有许多共同认识的人,也算是陌生的熟人儿了。

  京华结婚较晚,1999年认识现在的妻子2001年结婚,育有一子,现就读于大学传媒专业,似乎儿子的选择与书屋也有一些关联。

  他们夫妻共同带着我参观了属于自己的上下两层、面积达一千多平米的商铺,没看到富人的霸气豪气,只听到了务实笃定的规划,生计与情怀,两条腿走路,生计有章法有目标、情怀有书卷气有文化味。

  京华开的车是6000元淘来的,我不太懂车,但他很认真很详细介绍品牌的态度,感觉他钟爱此车更多的是品牌品质品味,一如创办现代人书屋的初心,坐在这样的车里,听着卡式磁带中播放郑智化的歌,穿越到20世纪,太有年代感,郑智化的励志人设应该是影响到了京华,务实低调,相信他会走得更稳更远,期待京华的文化梦早日实现。

  一杯清茶半屋书香,往事如烟恬淡从容,书屋里安静地聊着,窗外的秋日居然来了一场狂风雷电冰雹,稍后即雨过天晴碧空万里,好似京华的事业经历曲折坎坷终得云开见日。咏秋的思绪再次袭来,相遇时年少,重逢却已秋!

  相得甚欢,终有一别。其间一老友邀我小聚,京华再三相留不能,遂提笔赠“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落书《行游榆阳》,又赠《榆林记事》六卷一套,因书太重,他送我至朋友处又绕道将赠书送到我家中,此种重情细致之人,事业不成功也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