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我读郝卡厚先生所著《逐梦》最深的感悟。
一个陕北乡村的放牛娃,一个军哨站岗的小兵,一步一个脚印,逐梦前行,成为军队团级干部、地方处级领导。可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为山、积水成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典范。《逐梦》分为“新闻之实”“研究之深”“散文之美”三部分。全书以淳朴自然的语言、真诚挚爱的情感、阳光明朗的风格,将往事娓娓道来,有对苦难童年的回顾,有对峥嵘岁月的感慨,有对锦瑟年华的留恋,有对人生哲学的总结,更有对亲人深深的怀念。新闻之实,用事实说话,现场画面感强烈;研究之深,站位高远,思路清晰,深度与对策兼容;散文之美,美在感情饱满,情真意切,语言精美。《逐梦》一书旧事重提,让故人重现光辉,重温故土的芳香,将自己的治学心得、为人处世、文学艺术如一幅丹青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启迪。文如其人,飒爽干练,气宇轩昂,尽显军人风采。
本书的三部分中,我最喜欢“散文之美”。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真性情、真感悟,感情朴实,语言率真,胸怀坦荡,叙事简明扼要,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隔世的疼痛》一文,作者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深情记录了母亲苦难的一生。由于家境贫寒,十二岁的母亲做了童养媳,虽然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可从此母亲就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下地劳作,打理家务,做饭洗锅,砍柴喂猪,缝补浆洗,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那个闹饥荒的年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起早贪黑到山上挖野菜做成野菜糠窝窝,凉调苦菜,剥树皮熬成糊糊,刨草根,摘野果,硬是把一家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母亲一生养育了十二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面对亲生骨肉相继夭折,母亲经历了怎样的痛彻心扉,可想而知。中年丧偶,生活雪上加霜,日子从此落寞。更悲惨的是,母亲老年又痛失一子,人生苦短,风雨莫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肤之痛。母亲的一生经历了多少次生离死别,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这是一个顽强的母亲,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隔世的疼痛》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慈母对自己的深情厚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慈母深深的怀念,母爱永藏在心间,母亲永远活在梦里。多少次午夜梦回,多少次在梦中吃着母亲拿手的揪面片,多少次在梦中与母亲对话,多少次在梦中搀扶着母亲颤巍巍地挪动,梦有多美,痛就有多深,那是隔世的疼痛。“我”是母亲五十岁所生的“老生儿”,母亲对“老生儿”的宠爱宠溺,睡在被窝里就有母亲端来的可口饭菜;七岁的时候放学回家,“母亲总少不了敞开温暖的胸怀让我在已经干瘪的乳头上吮吸几口”。“我”从小口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想方设法为“我”开小灶,为“我”做揪面片;在母亲八十岁高龄的时候,送“我”一双千层底布鞋,布鞋里还垫着一双心字图案的鞋垫,作为“我”而立之年的生日礼物。这是母亲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耗时大半年的光景为“我”缝制赶做的。
母亲对“我”的爱也不是一味的宠溺,更有严厉的批评和殷殷的期待。比如“我”偷吃了农家的酸杏,比如“我”在野菜筐里做了手脚,母亲都是严加管教。母亲教育“我”“三要三不要,要实在,不要耍滑;要细心,不要糊弄;要简朴,不要忘本”,这样的教诲,也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雪天送子从军,让“我”立志参军报国的信念更加坚定。纵然有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母亲还是深明大义,默默为“我”准备饭食,蹒跚着身子为“我”送行,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厚儿,去闯吧,好好听部队首长的话,可要出息呀。”一个农村老太太,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完全是一个母亲的本能,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朴实无华的爱!正是这份厚重的爱,让“我”热泪汹涌,让“我”铭记一生。忠孝不能两全,没能守在母亲的身边为老人养老送终,是“我”一生的痛。
其实,郝卡厚先生的其他散文与《隔世的疼痛》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每一句台词都水到渠成自然至极。梦境与现实趋同,感悟与行动渐深。文字传递着真善美的主旨,表达着人间至爱、人世之美、亲情之深、爱情之甜、相思之苦、思念之疼,如《相思的疼痛》《父亲的春秋》《云姑娘》等。另外,他的文章还有一种悲悯情怀,同情弱者,如《民工》一文真实再现了民工的生存状况,对劳动者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总之,《逐梦》是一本励志之书,作者用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每一步都兢兢业业,每一步都用心用情在走,走出人生的精彩,走出生命的辉煌。《逐梦》紧扣时代主旋律,以新闻之实、研究之深、散文之美绘制了一幅华美的人生履历表,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史、奋斗史。“脚踏大地,仰望星空,逐梦星海,不断前行,未来可期,收获必然。”
读《逐梦》,品人间草长莺飞柳浓,赏军人叱咤风云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