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拜读过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也看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沙家店粮站》,故事说的是沙家店战役前夕,陕北人民为保证数万野战军的粮食供应,在米脂县沙家店设立了粮站,粮站站长的人物原型折多富,因转移粮食未及时撤退,不幸被俘,虽遭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暴露实情,并趁黑夜敌人松懈时逃脱。敌人既得不到粮食,也得不到任何关于野战军的消息,如同盲人瞎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事实上,战斗打响后,群众自发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筹粮、供水、运送伤员、赶制军鞋,有力地支持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早就有去一趟沙家店的想法,八月的一天,在米脂县委办主任杜富强的陪同下,终于成行。沙家店距米脂县城二十多公里,我们先参观了沙家店粮站旧址。粮站设立在一个偏僻的山旯旮里,车子沿着陡峭的山路盘桓而上,道路两边,低处的梯田种着谷子玉米,山坡往上则树木花草丛生,转了不少弯道,来到一处蒿草掩映的平坝子,就是沙家店粮站。粮站由两院地主庄园改建而成,老式门楼有简单的砖雕木刻,木门敞开着,院内各有六个窑洞,一字排开,室内设置十分简陋:土炕、锅灶、笸箩、木斗以及陕北特有的石板粮仓。室内也无任何图片文字说明,一切都蒙满岁月的尘埃,无声地诉说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陪同我们参观的退役军人事务保障站站长讲,实行移民搬迁后,这地方因为太偏远,群众都搬迁住到了新居,这旧址经县上修缮后,进行重新布展,届时将向社会开放。
参观完粮站旧址,我们来到沙家店镇。镇子座落在一处向阳的山坳间,街铺毗连,人来人往,医院、学校、商店一应俱全,一派新农村景象。车子穿过街区,沿着硬化了的蜿蜒山道一路攀升,就到了山顶的一处足球场大小的平台。环顾四野,居高临下,山野沟壑,尽收眼底,平台上有一方石碑,碑上的字赫然入目:“沙家店战役遗址”,还有一面解说“陆战经典之沙家店战役”的版面。杜主任指着西北方向的一座山峁说,这地方叫老虎圪塔,当年彭德怀的野战军指挥部就设在那里;他又指着东南方向的一处山梁说,胡宗南的36师就聚集在这个叫野狐梁的山峁间,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就发生在这片峁梁交错的沟壑间,群众戏称说:老虎吃野狐,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嘛!
时光倒回1947年8月上旬,为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将胡宗南部主力北调,西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战略部署,在彭德怀指挥下,围攻榆林,迫使胡宗南集中8个旅以整编第36师组成“快速兵团”,由其师长钟松指挥,走长城外沙漠地,避开解放军的阻击,驰援榆林,企图内外合力,消灭西北野战军于榆林城下。
看到调动敌人北上目的已经达到,彭德怀经中央军委同意,决定撤围榆林,放长线钓大鱼,以一部分兵力掩护后方机关,伪装主力在佳县附近东渡黄河,而把主力集结在榆林、米脂、佳县三县之间。这一行动迷惑了敌人,胡宗南错误判断西北野战军因攻榆林不克,“仓惶逃窜”,将要东渡黄河,遂令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指挥5个旅向佳县疾进,令钟松率所部由榆林南下追击,协同刘戡,欲将西北野战军主力歼灭于佳县附近。钟松此人刚愎自用,自恃援榆有功,受到蒋介石的嘉奖,骄横异常,自吹“共军可以吃掉别的部队,就是吃不掉36师”。为了再立“新功”,他进抵榆林城的第二天,既不休整补充部队,还把辎重留在榆林,率2个旅经归德堡匆忙南下,扬言“一战结束陕北问题”。西北野战军撤围榆林之后,彭德怀密切注视敌情变化,他判断敌整编36师离开榆林南下,已远离主力,成了孤军冒进,遂决心利用胡宗南骄横轻敌、态势孤立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歼灭在沙家店附近。
当时,西北野战军集结的地域,北面是浩瀚沙漠,东面是滚滚黄河,西南两面是无定河和敌军,“侧水侧敌”为兵家大忌,回旋余地很小,但这里是钟松南下的必经之道,又有利于部队隐蔽。8月18日3时许,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下达了“以伏击姿态歼灭敌36师”的作战命令,以一部兵力抗击刘戡,阻止其与钟松部会合,集中主力6个旅埋伏在沙家店地区。18日上午,西北野战军在常高山附近对整编36师后梯队发起猛攻。该师突遭攻击,惊慌失措,被迫收缩于沙家店、泥沟、张家坪地区,转入防守。19日,天降大雨,山洪暴发,西北野战军暂停攻击。20日拂晓再次发动猛攻,西北野战军群情振奋、斗志高昂,对36师展开勇猛冲杀。敌人出动飞机支援,但犬牙交错的战局,未能发挥作用,遂令刘戡拼力北进,解救钟松,但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阻挡在距沙家店15公里以外地区。钟松见增援无望,电台又被击毁,同各方联系断绝,仓惶与旅长李日基等换衣化装逃跑。
西北野战军经过一天激战,于20日黄昏歼灭整编第36师两个旅6000余人,并俘旅长刘子奇。沙家店战役是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歼灭战,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使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为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战役中,我英勇的野战军也伤亡1800余人。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瞻仰了沙家店战役烈士陵园。烈士陵园设在折家圪崂村的沙塔山上,陵墓沿山体呈扇形摆开,有墓葬270多座。陵园广场的亭子里矗立着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恭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像这样的烈士陵园,米脂县有三处,都重新出资修葺一新,并建立了纪念馆室,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其他两处连同各个时期的烈士墓葬及名录约有2000余人。看到陵园中有许多镌刻着“无名烈士”的墓碑,心中升起无限感慨,我想,这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烈士,就是他们最响亮的名字。他们的忠魂已融入这波涛起伏般的高原沟壑,融入祖国的万水千山,融入亿万人民的心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诚哉斯言,这正是治国理政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