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建言献策

助力高碳城市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市政协五届六次常委会会议聚焦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

榆林日报 | 2023年08月19日

  编者按:

  8月18日,市政协召开五届六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重点围绕榆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协商。各县市区政协、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共提交25篇书面协商建言材料,5位同志作了专题发言。现将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不断加快榆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我市于2011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陕西鲁能风电场),全面拉开了新能源发展的序幕,历经起步摸索、规模壮大、生态发展三个阶段,发电装机规模和发电量迅猛增长,产业链从无到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整体呈现出“资源有量、规模有势、潜力有余、正在成势”的基本特征,为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顶层设计不够全面、政策体系仍不完善、新能源并网送出消纳困难等突出问题也制约了我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要加快全市“十四五”新能源规划、“十四五”电力规划、“十四五”电网规划等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中期评估,坚决避免规划缺失、方向跑偏、政策冲突、项目难落,确保有项目用地且亩均效益高、有企业投资且营商环境好、有产业资源且链条布局优,高效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出台因地制宜、差异化、针对性的地方产业扶持政策,建立科学、精细、系统的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全市新能源政策工具箱、文件包,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

  二是加强用地保障,实现数据衔接。要加快“国土三调”数据和“林保规划”数据的融合认定,加大新能源项目涉及到的压覆矿产资源协议签订协调力度,优化用地手续办理流程。要探索推广神木市“种养+新能源”融合系统治理方式,采取大面积植树造林调整为“光伏+灌木+草”生态屏障融合的实施模式,实现土地、风光资源、水资源等稀缺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破解新能源“项目无地可用”“有地不合规”难题。

  三是破解电网“卡脖子”制约,解决并网送出消纳难题。建议由市属企业先行投资建设“十四五”规划的4座33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后期按国家有关政策由国家电网回购,破解我市新能源接入消纳难题,为我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目标如期实现提供电网支撑。要大力支持国网公司和市属企业负责的电网项目建设,优化电网项目建设环境要素保障,力争提高电网接入消纳输送新能源能力。要通过多种能源的有机整合和集成互补,提高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利用小时数,结合新能源多元化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多技术路线的储能设施建设,尽量避免新能源窝电、弃电,新建新能源项目需配套建设装机容量20%的储能电站,缓解风光消纳问题,提高电网调峰能力。要加快典型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建设,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虚拟电厂增值服务,参与电力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运营,推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技术及体制四个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四是全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议由市发改委和市审批局牵头,各相关单位配合,负责集中统一办理新能源项目前期各项手续,力争将新能源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在6个月以内,解决审批手续办理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等问题。建立市属新能源监测监管运维服务平台,对全市新能源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由各县市区成立县级平台公司统一向村民租地,并提供给项目业主。组建新能源行业自治组织,合理制定资源和项目安排顺序,增强新能源项目抗风险能力。

  五是加快项目规模化基地化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布局。要坚持“优质资源换优质项目、本地资源就地转化”的理念,用风光氢储资源优势换新能源前端技术研发、中端生产装备制造、末端运维服务、终端生态修复。要参照宁夏中卫、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规模化发展新能源的方式,优先推动定边县、神木市、榆阳区10吉瓦级风光基地建设,推动靖边—横山百万千瓦级智慧风场示范基地建设,统筹全市新能源资源交由市属企业统一开发建设运营,打造一批规模化、基地式项目,做大做强千万千瓦新能源基地。

  要按照“全产业链布局、一体化推进、基地化承载”的原则,研究风电、光伏、氢能、储能、风光氢储耦合应用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明确链上主导及配套产业项目,通过招引远景、隆基、彩虹等龙头企业落地,并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在周边集聚,实现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体现集群式全产业链发展优势。

  六是坚持优势资源本地利用,提高就地转化效率。要孵化培育壮大市属新能源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我市增量新能源发电项目尽量由市属企业开发建设、运营持有,或以控股形式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市属企业运营的新能源项目绿电、绿证全部留在我市消纳,保障企业基础收益后的盈利以降低交易电价的形式反哺我市战略性新兴企业。要鼓励市属企业直投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变政府招商引资为企业产业投资,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将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技术理念、先进管理人才引入我市,助力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利税、扩大就业。要建设涵盖我市风、光、煤、气、油、电及规上企业在内的市级能源管控运维服务平台,实现我市所有能源品类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状态的统一监测运行管理。要全力将碳资产、碳指标、碳交易、绿电、绿证等属地利用最大化,加快新能源替代非化石能源进度,加快布局储能电站、充电桩、氢能产储运销等项目,增加新能源应用场景,拓展新能源推广方式,切实提高新能源转化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加快高碳城市低碳转型。

  以“四化”促进产业发展提速

  定边县政协副主席 尤海旺

  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榆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服务精细化”。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掌握政策导向和项目申报信息,在项目命中率、技术研究给予支持;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健全新能源产业的准入、建设、运营和退出机制,简化审批程序。

  二是加快推动“转型高效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协作,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建立“选、育、管、用”并举人才引进机制,招引充实新能源产业骨干力量;建立孵化机制,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

  三是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建立企业用地生态修复、设备回收等制度,加强环境保护;严格对环评审批意见的执行,维护企业与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的监管,制定项目建设奖惩办法和挂牌督办制度,规范企业建设行为。

  四是加快推动“配套多元化”。将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结合发展实际,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发展成链成群,提升发展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市政协委员,中国银行榆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纪文军

  目前,在榆林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不充分、不精准。一方面,金融机构大多将信贷资源直接投放给了新建的光伏、风力发电企业,而对产业链上下游及与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辅料制造等领域支持力度较小。另一方面,国有银行作为新能源行业的主要投手,出于信贷质量及投资回报率的考虑,更倾向于将信贷资源投向国有大型企业,小而散的分散式项目融资不易。为此,建议:

  一是着力发展绿色金融。要明确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担保的财政支持措施。梳理银行、保险、基金、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加强金融机构与新能源产业的精准对接。

  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激励机制和政府增信机制。要建立新能源产业财政贴息机制,降低新能源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国有担保公司为企业增信或成立国有背景的新能源产业担保公司,深化同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探索适配新能源产业的金融产品。要在授信额度、担保方式、利率期限、续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全力满足新能源产业融资需求。并根据新能源产业特点,量身打造特色金融产品,如长期贷款、技术创新贷款等,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瓶颈

  市政协常委、民盟榆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张弛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逐步显现并网消纳能力不足、土地审批政策收紧、项目配额指标受限、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等瓶颈,部分地区出现弃风弃光现象。建议:

  一是提升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建立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市场机制,增加就地消纳能力,为新能源电力优先上网创造条件,增加风电、光伏利用小时数,实现多赢。

  二是破解项目用地供需矛盾。尝试开展土地、林地入股参与项目建设。在煤矿采空区、塌陷区等区域发展光伏地面站,实现生态治理、光伏发展、经济效益提升的和谐统一。

  三是延伸新能源产业发展链条。科学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倒逼机制和退出机制,杜绝圈占土地、挤占配额、抢占资源的现象,确保项目按计划建成。

  四是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解决土地供给、施工保障、电力外送等难题,增强园区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

  五是提升新能源企业创新引领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消化、吸收和应用,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制造水平。

  

  

  优化新能源发展路径

  市政协委员、绥德县政协主席 孙虎生

  榆林应该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新篇章。建议:

  一要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立足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电网”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二要重点项目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围绕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电网”产业体系,引才、引技、引资,引项目、引企业、引产业链,破解用地、并网等瓶颈。促进新能源与城乡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探索在城乡住宅区、企事业单位、农业设施及其他适合区域装配光伏发电装置,实现就地低价用电。

  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制定完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政策,新增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80%,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采购使用新能源产品,并探索建立新能源车辆“错峰用电”奖励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示范引领,不断提高群众认知度、认可度、参与度,激发全社会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热情。

  

  

  补强发展薄弱环节

  市政协委员、榆阳区庆岩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杜壮壮

  我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项目建设,上游装备制造及下游应用产业发展较为薄弱,链主企业带动效应不强。为此,建议:

  一是全力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如风电装备制造、光伏装备制造产业的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引工作。

  二是全面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议开展新能源和蓄热、蓄冷、制氢相结合的工程示范,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基础设施网络及电力系统要素,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综合智慧能源供应系统。

  三是完善资源换项目发展思路。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用风、光资源换新能源全产业链装备制造项目,继续坚持市县统筹资源换项目的思路,集中资源换大的产业落地。

  四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链长制”工作机制,定期调度招引项目进展,推进三峡光伏产业园项目、隆基光伏组件项目等实质性开工建设。

  五是推动重点技术研发。依托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陕煤研究院等现有科研院所,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实验平台。

  六是统筹推进光伏项目建设与毛乌素沙地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确定光伏项目建设模式,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防止二次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