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陕北民歌有个“家”

榆林日报 | 2023年08月11日

  陕北民歌博物馆内的一面墙上全是陕北民歌手的照片。(资料照片)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刚踏入榆林的第一天,我这北京大学合唱团的女高音就慌忙火急地来到著名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参观。远看外观,就觉得那象征着九曲黄河与黄土高原文化的红色主色调馆标很震撼、很勾人,心里马上涌出对馆内的无数好奇。

  走进馆内,光线不太好,众多观者跟着讲解员一起走进展厅。令我诧异的是,一阵高亢豪放的歌声突然传来。这是悠扬纯朴干净的男高音唱的《黄河船夫曲》,极富高原风味,深情咏叹的歌声里渗透出浓郁的苍茫和舒展。博物馆里竟然有如此热烈激奋的现场歌声,实在是新奇。我参观过无数的博物馆,在馆内能实地欣赏真人演唱,这还真是头一回啊!

  演唱者是一个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色粗布对襟大褂的年轻帅哥,他的演唱相当自然,极富陕北地域特色,浓浓真情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一样厚重纯朴,每句唱词都生动地表达了陕北人积极、豁达、乐观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据讲解员介绍,这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根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是,他的演唱水平和表演功底已经足以吸引所有观众。

  随着人流依次欣赏馆内六个展区: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发现几乎随时都能听到这些民间艺术家深情质朴的演唱,每首歌都能吸引观者跟着哼哼。这些歌曲已经被广为传唱,尽管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记得每一句歌词,但是旋律基本上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如:《兰花花》《信天游》《南泥湾》《走西口》《赶牲灵》,等等。

  有时候,讲解员在讲解的同时,也会唱上几句,还拉着大家一起唱。“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些耳熟能详的歌声经常在馆内唱得震天吼。大众的合唱声让一贯严肃端庄的博物馆变得鲜活生动,极深的文化底蕴在这激情四射的歌声中变得触手可及、活灵活现,这样的民间演唱会太有趣了,这也是天下博物馆的第一唱啊!你怎能不来唱一唱!

  陕北民歌唱法很独特,现代人也许很难唱出其本源的味道。新生代可以尝试借鉴陕北民歌传统唱法的积极元素,用现代流行的不同唱法来演绎这些歌曲,也许能让陕北民歌传唱得更久更远。如今,陕北民歌的传承还是不太乐观的,老一辈的民间艺人逐渐老去,传统唱法可能面临失传,感兴趣的年轻歌者继续传唱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创新与发展传统民歌的难度更大。这一断层现象令人担忧。要让陕北民歌走进千家万户,就要了解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才能准确表达陕北民歌的特有价值。要深刻体验陕北民歌多种唱法的优势,灵活运用平腔唱法、直音唱法、滑音唱法、断腔唱法、衬词衬腔唱法、甩腔唱法,还要注意方言咬字,保持传统风格,合理调动真声和假声,用气声唱法增强歌曲的表现力,用很深的气息,松弛地把每个字符唱到最饱满,稳住节奏,用现代声乐演唱技法饱含深情地演唱。

  要运用智媒时代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把陕北民歌改编成更加现代化的各类作品,让年轻一代传唱,智媒时代的先进技术更能高效保留传承陕北民歌。要优化陕北民歌的歌曲配器,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推广不同的唱法,在相关影视作品中选用陕北民歌作主题曲。音乐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极力发掘陕北民歌的积极元素,创作出更多新作品。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到达椭圆轨道播放的《东方红》,就是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改编的。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人生》的主题曲《走西口》,一直广为传唱,如今,这首歌曲比电影更加让人熟悉,很多场合都有人演唱这首歌,而这首歌同样是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内,有位女歌手用她那空灵的歌声演唱了原版的陕北民歌《走西口》,方言特色演唱比较难懂,但是这穿透力极强的饱满歌声深深表达了陕北高原文化,让人对这黄沙漫漫的黄土文化浮想联翩。现代版和原版的对比欣赏,能使观众多视角地了解陕北文化,所以馆内如果同时还有歌手唱一唱这些已被大众相当熟悉的歌曲的现代版本,也许更能加深观众对陕北民歌的记忆和理解。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和儿歌以及仪式歌、社火歌舞等。信天游、小调和号子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体裁。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等。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陕北民歌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个性,具有鲜明的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苍茫悠远的味道:豪放粗犷、气势宏大、质朴生动,高亢悠扬、热情奔放、情真意切,唱词通俗、旋律婉转、凄婉绵长,神韵朴实、题材丰富、直指人心,回味无穷、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喜爱者众。

  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地反复推敲、筛选更新、千锤百炼和创新发展,保留至今的陕北民歌,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民歌博物馆内这么多人的唱和更加彰显出陕北民歌的强大精神魅力。音乐工作者们要设法引导年轻一代喜爱接纳这些极富文化内涵和音乐韵律的陕北民歌。

  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北民歌很多都被改编成革命歌曲,这些优秀歌曲对于宣传革命真理、鼓舞群众斗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让这些歌曲传播更广更深,将会进一步拓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素材,陕北民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该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红色歌谣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而陕北民歌蕴含的革命文化应该得到进一步研究,使之为培养当代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游走陕北,欣赏着辽阔广袤的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山梁沟壑,眺望一座又一座望不到边的远山,偶尔在深深绿树丛中冒出的片片倔强黄土,仿佛在反复提醒人们“我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样特别的地貌也深深融入了陕北民歌的词曲创作中。这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是站在高山之巅,还是徜徉在羊肠小道,陕北人都能用荡气回肠、如泣如诉、发自肺腑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陕北人用真诚踏实、厚重纯朴、勤劳勇敢的人品在这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带,融合西北区域多民族文化,集体创作了陕北民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自豪地讴歌美好生活,生动地表达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声。每一首歌都来源于一个故事,每一个感人的故事都能写成一首歌。这些民间艺术作品通俗地记载着真实的历史风云、民俗文化和历代陕北儿女的喜怒哀乐,感染力和艺术性都很强,具有珍贵的语言学价值。陕北民歌是陕北音乐的根,也是陕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多位歌唱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要有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歌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如果民歌手的演唱是被受众所接受的,就说明其原生态的发声技术也算是科学合理的,学院派的歌手可以借鉴这种极富个性唱法的韵味和民歌质朴的表达方式,质朴也许是现代音乐最缺乏的元素。方言应该是民歌的重要特色,但同时也可能是传唱的最大障碍,如若民歌用标准的普通话演唱,适当降低一点旋律音区,大众唱起来会更容易些。张嘴就来、口耳相传的民歌,主张无伴奏,不同歌者甚至唱同一首歌的唱腔都是不同的,因而没有固定的曲谱。在大剧场演出的民歌,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改编整理而谱曲的。也有歌唱家认为,原生态的民歌如果吸纳太多现代声乐唱法技巧,就失去了民歌的原汁原味,这种大白嗓的唱法没有经过任何的美化,能唱多高就唱多高,出来的声音就是歌者的真声。还有歌唱家认为,陕北民歌不需要主动刻意推广,诸如《东方红》之类的一些民歌早已经广泛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了。真正的经典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传承下来的一定是优秀的作品。

  不管怎样,传唱陕北民歌肯定会有助于提高广大受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如今,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歌种,陕北民歌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艺术流派。陕北民歌已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到目前为止,已有大约250首陕北民歌被翻译成英文,走向世界。陕北民歌主题音乐会还曾在波兰、德国等地巡演,唱响全场。

  陕北民歌博物馆占地11800平方米,仅用476天建成。馆内现有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珍贵图书、手稿、影音资料等藏品共3391项。陕北民歌博物馆还借助榆林学院进一步开展民歌研究,这里还是榆林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多个实践基地。榆林学院亦成立了无伴奏陕北民歌合唱团,曾改编的陕北民歌合唱多次获奖。2023年2月21日,榆林学院把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纳入公需课,这标志着这些非遗项目正式进入高校课堂。为了推进陕北民歌的教学和研究,榆林学院还开历史之先河,对全国发出招聘陕北民歌学院院长的邀约,力争把陕北民歌打造成学院的音乐文化品牌。榆林学院的研究将进一步提升陕北民歌的理论研究和表演水平,使陕北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陕北民歌博物馆让陕北民歌有了“家”,这里的歌声让陕北人骄傲,也让陕北永远是个“好地方”!